- 安居自住
別讓遺愛變遺憾:律師談資產傳承的三大陷阱與實用做法
很多人談到「資產傳承」,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幾千萬的房產分配、或富豪家庭的內鬥新聞。但你知道嗎?在律師的眼中,真正充滿風險的,往往是那些「只有一間房、一筆小存款」的家庭,因為他們更容易忽略傳承的重要安排。
在這集《愛莉說好室》中,我們邀請到專精不動產與家事法律的吳志南律師,揭開資產傳承中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略的法律盲區。不論你是單身、已婚、有子女或是正面臨家庭變動,這一集都值得你停下腳步,好好想一想:我真的準備好把愛傳下去了嗎?
家人之間不會吵架?錯,最常吵的就是「本來感情很好」的家人
吳律師開場就提醒大家一個讓人心驚的觀察:資產分配爭議,最常發生在「彼此關係曾經很親近」的家庭中。
許多人抱持著「家人不會計較」「我們感情很好不需要寫清楚」的心態,結果一旦資產真的需要被分配時,卻因為沒有法律明確的安排,導致誤解、猜疑與裂痕:
- ●「媽媽生前不是說這間房子要給我?」
- ●「我照顧爸爸那麼多年,為什麼要和沒出現的兄弟平分?」
- ●「我只是代管帳戶,怎麼現在變成我要分財產了?」
當情感遇上金錢,若少了明確的界線與共識,最終往往不是「誰贏了」,而是「大家都輸了」。吳律師直言:「你以為的愛,可能最後都變成彼此怨懟的來源。」
三大資產傳承地雷:聽起來很合理,其實風險超高
「我不寫遺囑,讓孩子自己談」——最後只會讓孩子變對手
有些人認為寫遺囑太早、太不吉利,或者覺得家人會彼此體諒,不用白紙黑字。但實務上,遺囑越晚寫、越不清楚,未來產生爭議的可能性越大。
遺囑不只是資產的分配工具,更是一種情感的交代與責任的承接。如果沒有明確的指示,法律會以「法定繼承」的方式分配,但那並不一定符合你的本意。
★建議:越是想避免紛爭的人,就越該早早準備好清楚的遺囑。
「先給其中一個孩子一筆錢,其他人應該會諒解」——其實他們永遠不會忘記
在家庭中,有時父母會基於照顧需要、緊急情況,提早把部分財產轉給某個子女。當下看似合理,但若沒有立下正式的契約或說明,未來其他手足得知,常會覺得不公平:
- ●「為什麼他有我沒有?」
- ●「那筆錢是不是算在遺產裡?」
- ●「爸媽是不是偏心?」
這些疑問如果沒有事先處理清楚,就會變成未爆彈。
★ 建議:每一筆提早轉移的資產,都應有書面記錄與家族共識。
「我再婚後也不想麻煩,就把房子登記給配偶」——孩子可能因此什麼都沒了
再婚家庭在資產傳承上風險更高,尤其是如果父母沒有重新規劃繼承結構,往往會發生:
- ●原配與現任之間產生法律對立
- ●子女失去原本應得的繼承權
- ●配偶與子女彼此產生疏離甚至對簿公堂
吳律師提醒:再婚者一定要進行完整的資產分配規劃,包括遺囑撰寫與信託安排。
★ 建議:再婚後的每一步,都應該比第一次婚姻更謹慎。
法律是預防衝突的工具,不是衝突發生後才用的盾牌
「很多人以為找律師是要準備打官司,但事實上,更重要的功能,是幫你預防官司。」
吳律師在節目中強調,與其花幾十萬、幾年打法律戰,不如在一開始就花幾小時、幾千元搞清楚所有的法律架構與風險:
- ●立遺囑前先諮詢:確保內容符合法律格式且不會被推翻。
- ●規劃資產前先盤點:清楚知道哪些屬於自己、哪些已經是共有。
- ●面對家人溝通障礙:善用律師或第三方協助建立協議文件。
法律不是冰冷的,而是一種幫助你把愛交代得更清楚的工具。
面對資產傳承,你可以這樣開始
- 1.先盤點資產:你擁有什麼?有哪些共有人?
- 2.列出想傳承的對象與方式:是均分?是根據照顧程度?還是其他考量?
- 3.找信任的專業諮詢:諮詢律師、信託顧問或會計師,協助擬定具體方案。
- 4.寫下你想說的話:包括對家人的期待、對未來的祝福,也可以錄音或寫信。
結語:真正的愛,是留下一個不會吵架的未來
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份鉅額遺產,但每個人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氣氣、記得彼此的好。如果你願意提早安排資產傳承,其實是在替未來的家庭,埋下一顆平安與理解的種子。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