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安居自住
傳承的藝術:用保險與信託,守護家產、守住感情
留房子給孩子,不如留一份不吵架的智慧
許多人以為「留房子給孩子」就算完成傳承,
但《愛莉說好室》主持人邱愛莉開場就提醒:
「傳承其實比買房還難,它牽涉的不只是金額,還有法律、稅務與人性。」
這一集邀請到的不動產與保險傳承顧問 R姐廖嘉紅,
她專長於資產配置、房產繼承與信託設計,
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帶大家重新理解「傳承」這件事。
從保險業務員到資產傳承顧問:一場從興趣開始的轉變
R姐笑說,自己最初只是個保險業務員。
因為熱愛不動產投資,也常遇到客戶詢問房產與稅務問題,
她便開始考證照、學法規、處理實務案例。
「105 年房地合一稅上路後,很多人繳了冤枉稅,
與其事後補救,不如事先規劃。」
她發現多數人對「不動產傳承」充滿誤解,
要不是太早轉移、導致老年生活沒保障,
就是太晚準備,錯失節稅與防糾紛的機會。
三個最常見的傳承誤區
1.認為寫遺囑就夠了
很多人以為立遺囑就能避免爭議。
R姐提醒:「遺囑只能表達意願,無法處理後續管理與稅務。」
若資產較多、家庭關係複雜,信託與保險往往能提供更安全的結構。
2.誤信「分年贈與」能節稅
她曾遇過民眾聽信網路建議,
用「公告現值」贈與房產以避稅。
結果賣房時因房地合一新制,
稅金暴增四倍以上,直接虧掉三百多萬。
「網路資訊很多,但AI不會幫你分辨法條是哪一年。」
3.忽略資產價值與稅務風險
有人到父母過世那天才發現,
家產看似不多,卻得繳出上千萬遺產稅。
原因是長輩買了大量土地、價值增幅驚人,
若沒有提前檢視,就容易陷入「有房沒現金」的窘境。
信託:讓愛延續、不被誤解
R姐舉例,過去曾有知名藝人因幫朋友代管遺產被誤會,
若當時採用「信託」機制,就能避免法律糾紛。
「信託最大的好處是有名有實。
你可以設定誰來管理、何時結束、何時撥款,
甚至加上監察人確保資金用途正確。」
信託不只適用富豪,也非常適合以下情況:
- ●單親或家中有未成年子女
- ●子女有特殊需求、需要長期照護
- ●長輩擔心老年財務遭濫用
她補充,現在銀行也提供「安養信託」:
讓年長者將部分資產交由銀行代為管理與支付,
「不必把全部財產交出去,只要信託一筆生活費或一間房,就能確保老年安穩。」
保險:傳承的另一把鑰匙
除了信託,保險也是傳承中最靈活的工具。
它不僅能補足資產差距,還能解決稅金壓力。
R姐舉例,一位客戶因繼承需繳 1600 萬稅金,
即使政府提供分期,仍難負擔每兩個月 70 萬的付款。
「這時若事先用保險預留一筆稅源,
就能輕鬆度過,不會讓下一代為錢焦慮。」
保險也能用來調整公平性:
若長輩有兩間房,市值不同,
可讓一人繼承房產,另一人透過保單獲得補償金。
甚至有人用保險指定給特定子女,
「讓財富去到該去的地方,也避免家庭矛盾。」
最常見的三大糾紛:不平分、共有爭議、負債連帶
R姐統整實務案例,家庭爭產的三大雷區如下:
- 1.分配不均:房子地點不同,價值差距大。
- 2.共有問題:多人共持一屋,只有一人住,其餘人心生不滿。
- 3.負債牽連:繼承房產同時繼承貸款,或繼承人本身有債務,造成法律糾結。
她強調:「傳承不是分東西,而是提前安排好,不讓愛變成負擔。」
房貸與保險:守住家的底線
很多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,同時也是房貸持有人。
萬一意外發生,家人不但失去依靠,還可能失去房子。
R姐建議:
「房貸壽險或定期壽險能在危急時刻,
幫家人一口氣還清房貸,保住房子,也保住尊嚴。」
她提醒:若主要收入者沒有保險規劃,
家庭一旦出事,房子很可能被迫低價出售、甚至虧損。
安養信託:讓晚年生活更有保障
面對高齡社會,越來越多長輩擔心老後被侵占或資金被挪用。
R姐說:「安養信託就是最好的解方。」
只要把部分資產(如存款或房租收入)信託給銀行,
銀行會依約定定期支付生活費、醫療費或養老院費用。
「這樣錢不會被亂用,沒花完的部分也能留給子女,
讓自己過得安心,孩子也放心。」
什麼樣的人需要專業傳承規劃?
R姐提供簡單的檢核表,只要符合以下任一項,就建議諮詢專家:
-家族資產種類多、總額高(含土地、不動產、股票)
- 家庭結構複雜(重組家庭、再婚、單親、丁克族)
- 無子女或未立遺囑者
- 想避免後代爭產,或希望指定繼承對象
她舉例,一名丁克族太太因丈夫過世,才驚覺要與大伯、小叔「共同繼承」。
若她事前未規劃,連想留給外甥的房產也可能被收歸國庫。
「現在台灣被充公的土地,面積已超過金門。
所以別以為沒子女就不用規劃。」
傳承的核心,不是錢,而是關係
節目最後,R姐說了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:
「我們多想一點,下一代就能少吵一點。」
她認為傳承規劃的真正價值,不在分財產,
而是讓愛與心意能順利傳到對的人手上。
「父母辛苦一輩子,不該讓財富成為子女決裂的理由。
最好的傳承,是讓家庭在愛裡繼續延續。」


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