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開源節流
從平面設計到空間轉職:軟裝師Nina三年完成600案的心法與故事
你是否也曾幻想過自己能把興趣變成職業,並在其中發光發熱?這集《愛莉說好室》邀請到的來賓——軟裝設計師 Nina,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她原本是從事電商視覺的設計師,卻在一次次探索中找到真正熱愛的方向:軟裝設計。
三年時間,她完成了超過 600 件案場,從每一個小小的擺設,到完整空間的風格打造,這段職涯轉折歷程不只充滿挑戰,也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洞察力。
從平面到空間,她是怎麼發現「軟裝才是我的熱情」?
Nina 原先在電商領域耕耘多年,主要負責產品視覺與網站排版。她坦言,雖然設計工作讓她熟悉色彩與構圖,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。
「有一次,我幫朋友佈置新家,發現原來我真的很享受從空間裡『創造氛圍』的過程,」Nina 回憶,「而不是只待在螢幕前調整格線與字距。」
這份對空間質感的熱情,促使她開始自學室內軟裝、接案練習,從最初的佈置空屋、攝影陳列,到後來深入真正的屋主需求,她一步步靠行動走出自己的職涯新路。
三年600件案子,她怎麼撐下來的?
聽到「三年完成600案」,很多人第一反應是:這根本不可能吧?但 Nina 說,這其實是靠著「一個案子接著一個案子做」、日以繼夜地累積來的。
「剛開始什麼都做,不挑風格也不挑場地,甚至連早上九點佈置、下午三點拆場這種短案也接,」她分享。
而這些快速的實戰累積,讓她訓練出極強的現場反應能力與選品眼光。也正因為密集操作,她開始能更快速判斷空間特性與客戶偏好,建立出屬於自己的「軟裝節奏」。
軟裝不是美化,而是生活習慣的翻譯
Nina 強調:「軟裝師的角色不是把房子變漂亮,而是要翻譯出屋主內心想要但說不出的生活樣貌。」
她最擅長的不是風格套用,而是觀察屋主的生活節奏——什麼時間在家?回家第一件事是什麼?會在哪個角落停留最久?這些細節比風格更重要,因為空間要服務的是人,不是設計概念。
「軟裝師不是來賣商品的,是幫你打造一個真正適合你的生活環境,」她語氣堅定地說。
讓她落淚的案場,是一間育幼院
在訪談中,Nina 提到讓她印象最深、甚至忍不住落淚的一次佈置,是一間育幼院的公益軟裝案。
那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空間,孩子們的生活空間簡陋到幾乎沒有個人領域。她與團隊用有限的預算、最大化設計創意,替每個孩子設計一個「只屬於自己」的小天地。
「其中一位孩子看到新空間後跟我說:『原來房間也可以有這麼溫暖的感覺。』」那句話讓 Nina 深刻體會,原來設計不只是工作,也可以是一種改變命運的力量。
給想轉行軟裝的新手:別怕從零開始,每一次佈置都是練功
最後,Nina 也分享給想投入軟裝領域的朋友幾個實用建議:
- 1.多做實驗、多犯錯:從朋友家、租屋處開始練手感,不用一開始就追求完美。
- 2.學會觀察與傾聽:屋主講不出口的需求,往往藏在他們的生活習慣裡。
- 3.建立風格資料庫:持續累積案例與素材,久了自然會培養出自己的美感邏輯。
- 4.別急著成名,先讓作品會說話:每個案子都可能是下一個機會的種子。
結語:軟裝,是從生活裡提煉出來的溫度
Nina 的經歷告訴我們,空間不是用來炫技的,而是要讓人願意每天回來的地方。她用三年的時間,用實戰驗證了「軟裝不是裝飾,而是理解生活的方式」。
如果你正迷惘於自己是否適合這條路,或不知道要如何開始,或許 Nina 的故事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:人生的每一次轉彎,都可能通往你更熱愛的未來。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