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開源節流
退休金要怎麼準備?詹璇依教你打造「火箭帳戶」,讓未來更自由
前言:退休,不是遙遠的終點,而是隨時都該準備的選擇權
當我們聊起「退休」,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:那是幾十年後才需要煩惱的事。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?其實,退休不只是一個年齡的標籤,而是你是否擁有「自由選擇生活方式」的能力。
《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》作者、也是投資理財專家——詹璇依,在這一集中分享了她對退休金的看法。她強調:退休不是等65歲才開始準備,而是從今天就要思考如何讓自己有更多自由,能隨時決定要工作、休息或轉換生活方式。
退休的定義:不是停止工作,而是能自由選擇
傳統觀念裡,退休意味著離開職場、不再工作,過著單純的養老生活。但詹璇依認為,現代的退休應該有更多樣的樣貌。
對某些人來說,理想的退休可能是完全放下工作,過簡單自在的日子;對另一些人來說,退休則是擺脫朝九晚五的束縛,仍然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、在任何地方工作。
這背後的關鍵就是「自由」——時間自由、地點自由,以及心境的自由。退休金,便是實現這份自由的重要基礎。
光靠勞保、勞退不夠?你需要一個「火箭帳戶」
許多人以為退休金就是國保、勞保和勞退,但這些制度能提供的金額,其實遠低於大部分人想像。即便工作到65歲、以最高薪資級距計算,平均月領大約 2.3 萬元。若想在退休後維持 5 萬元以上的生活品質,至少還需要額外補上 2.5 萬元的缺口。
為了填補這個落差,詹璇依提出「火箭帳戶」的概念:
- ●第一階段:累積資產
年輕時以股票或ETF為核心,建立本金,重視成長性。 - ●第二階段:轉向平衡型基金
當資產累積到一定規模,逐步轉進股債平衡型商品,降低波動,開始兼顧穩定性。 - ●第三階段:現金流提款
當正式進入退休狀態,就把累積型資產轉換成配息型,確保每月能有穩定的現金流。
這樣的三階段設計,讓退休金的準備不再只是「存錢」,而是有計劃地「打造現金流」。
不同年齡層的退休規劃建議
退休規劃,永遠不嫌晚。只是不同年齡起步,策略會有所不同:
- ●30歲左右的上班族:先養成存錢和投資的習慣,即使金額不大,也能靠時間累積複利效果。
- ●40~50歲的三明治族:這階段壓力最大,既要養家又要存退休金。建議檢視支出,並配置平衡型基金,讓資產穩健成長。
- ●50歲以上、臨近退休者:即便過去沒有特別存退休金,也仍然來得及。可以先盤點現有資產,活化房產、配置平衡型商品,並謹慎規劃現金流。
詹璇依舉例,若擁有 300 萬資產,放在合適的平衡型商品中,每月大約能創造 1.8 萬元現金流;再加上勞保、勞退,退休生活就能相對安心。
別讓通膨偷走你的購買力
很多人以為「把錢放定存就好」,但實際上,隨著通膨長期平均約 3%,定存的利率根本追不上物價上漲。
因此,退休規劃的核心並不是「避險」而已,而是確保你的投資報酬率能跑贏通膨。即便只是年化報酬率 5% 的商品,也能在扣除通膨後,保有正向成長。
她提醒,投資工具可以從 ETF、平衡型基金到債券,依照自身的風險承受度來調整,但千萬不能只依賴定存或保單。
三個開始退休規劃的問題
詹璇依建議,想要開始設計退休金計畫,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- 1.我希望退休後每個月有多少現金流?
- 2.我現在能投入市場的金額是多少?
- 3.我想要在幾歲開始正式退休?
當這三個問題有了答案,你就能依此回推,設計適合自己的退休藍圖。
結語:退休不是年齡,而是選擇權
退休,不是等到65歲才面對的課題,而是你現在就能開始的生活選擇。無論你是剛出社會、家庭責任繁重的中年族,還是接近退休的長輩,只要願意正視並規劃,隨時都能起步。
正如詹璇依所說:「真正能決定你退休生活品質的,不是國家的制度,而是你有沒有開始準備。」
如果你喜歡這一集的分享,別忘了訂閱《愛莉說好室》。我們會持續邀請不同來賓,聊聊房子、生活、金錢,陪你一起打造安心又有選擇的未來。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