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源節流

從月光到翻轉:詹璇依的理財故事,教你如何找回財務安全感

前言:月光不是因為懶惰,而是因為焦慮

很多人一聽到「月光族」,腦中浮現的就是「不會理財」「花錢大手大腳」。但實際上,月光的背後,往往不是懶惰,而是長期累積的焦慮與不安全感。

詹璇依就曾是這樣的例子。從領第一份薪水開始,她幾乎沒有存過錢。薪水入帳,房租、卡費、日常花用一扣,帳戶很快就歸零。那段時間,她覺得自己像是在金錢的洪流裡不斷掙扎,每到月底,心裡浮現的只有一個念頭:「錢又不夠用了。」

這集《愛莉說好室》,我們就跟著詹璇依的故事,看看她如何從月光族的焦慮中翻轉,走出一條能讓自己安心的理財之路。

月光焦慮的本質:不是錢不夠,而是「不確定感」太多

詹璇依回憶,最痛苦的一次經驗,是生病需要看牙醫,卻因為沒有現金,只能刷信用卡分期。那種「身體需要被照顧,但金錢卻成為阻礙」的挫敗感,讓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。

她後來發現,月光焦慮的根源其實不在於金額的多少,而是「沒有選擇權」。

  • ●今天能吃飽,但不確定下個月還能不能繳房租。

  • ●現在過得去,但一旦有突發狀況,就完全沒有緩衝空間。

金錢,象徵的不只是支付能力,更是面對生活變數的心理安全感。沒有安全感的人,即便收入增加,還是可能月月光。

翻轉的起點:從「不敢看帳戶」到「勇敢面對數字」

很多月光族都有一個共通點:不敢看帳戶、不敢記帳,彷彿只要不去面對,焦慮就能少一點。

詹璇依也曾如此。但她後來選擇正面迎擊,開始記錄每一筆開銷,哪怕只是買一杯咖啡,也要寫下來。起初這讓她很沮喪,因為每天看著支出一長串,感覺更焦躁。但隨著時間拉長,她漸漸看見了規律:

  • ●原來自己最容易亂花錢的時刻是加班後的深夜。

  • ●原來「小確幸」的零食、飲料,長期加起來金額驚人。

  • ●原來自己在某些情緒低落的時候,會透過消費來填補。

透過這些觀察,她慢慢學會用「預算」來建立界線。比方說先設定餐飲支出上限、先把一部分錢轉到「火箭帳戶」專門儲蓄。這些小步驟,逐漸讓她從「被錢追著跑」轉變成「自己能安排錢」。

收入少,也能慢慢累積資產

很多人會說:「等我賺多一點再理財。」但詹璇依用自身經驗證明,收入少的人,更需要開始規劃。

她曾經月薪只有三萬出頭,繳完房租只剩下不到一半可以支配。但她依舊堅持用 「433 理財比例」 來配置:

  • ●40% 作為生活必需開銷

  • ●30% 用於儲蓄與投資

  • ●30% 留作彈性支出與調整

一開始當然不容易,甚至得從「先存 1000 元」這麼小的金額起步。但她強調,重點不是數字,而是「習慣」。就像運動要先從暖身開始,理財也是要先訓練自己的理財肌肉。

更重要的是,如果你有債務,例如學貸或信用卡循環,理財不是等清空債務才開始,而是邊清債、邊建立儲蓄。因為「同時看到減少與增加」,會給自己更大的信心。

詹璇依給月光族的提醒:「開始的勇氣,比金額更重要」

很多人害怕開始理財,因為覺得自己數字太小,不會有差。但她想送大家一句話:

「一千元的存款,和零元的存款,差距不是一千,而是態度。」

當你願意開始正視金錢,記錄下自己的收支,並為未來設定目標時,你就已經踏上改變的第一步。至於金額,會隨著時間與收入慢慢增長。

「不要再等到收入更多才開始理財。因為真正能帶來安全感的,不是你賺多少,而是你怎麼用錢。」

結語:理財不是限制自己,而是找回自由的權利

在節目的最後,詹璇依再次強調:理財並不是要你過得很克難,或把每一塊錢都計算得精準無比,而是透過金錢的規劃,讓你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。當你不再為了明天的房租焦慮、不再為了一張帳單失眠,你才真正擁有「生活的底氣」。

如果你喜歡這一集的內容,歡迎訂閱《愛莉說好室》。我們每週都會帶來不同專業的來賓,聊聊房子、生活與財務,陪你一步步打造屬於自己的安心居所與人生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

關於 House123

一直以來,我們成立的使命就是想集合買方的力量,透過我們,讓想買房子的人可以有更多資源,不管是「安居自住」或是「幸福收租」,讓買賣房子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生經驗。歡迎好好運用我們,實現「安居樂業,財富自由」的夢想。

聯絡我們

關注我們